吴政阳:让家庭医生进入每个家庭

在国外,家庭医生服务已经是非常成熟的健康管理模式之一,但在多数中国人印象中,家庭医生似乎还在概念阶段。其实中国的创业者们已经为此各路出击,米喜健康CEO吴政阳就是其中之一,近日他接受了青年报记者采访,表示中国版的家庭医生距离普及已不远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----青年报记者 孙琪

一个医药老兵的思考

吴政阳在创办“米喜医+”之前,在国药控股工作过7年,他是国药控股最早的一批员工之一,且始终在营销这条业务线上发展,从项目经理、产品经理到筹建市场部任总监,最后到离开国药时,他任职营销事业管理部常务副总。这7年,适逢国药一路超常规发展,这些年的经历给吴政阳后来创业提供了重要的“养分”。

2011年,吴政阳判断自己留在国药发展可能触碰到天花板,他也有意去创业,于是决定离职。他决定切入到医疗服务这个细分业务,选择的创业方向不是医药,不是器械,而是社区。

“2006年时,我开始负责国药控股社区健康计划,主要开拓基层市场。当时国家开始将地段一级医院转变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,我就亲身参与了上海地区的社区基层医院改造。”吴政阳告诉记者,当时医药公司对基层医疗机构都不重视,因为基层的业务量很少。但是他却认为,基层医疗是最有潜力的市场,那时他就开始不断了解学习国外社区医院的发展情况,并判断只有家庭医生制度,才能真正促进目前我国的医疗改革取得突破。

2011年7月,国务院出台《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》(国发〔2011〕23号),各地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试点,要把家庭医生作为基本的卫生国策推进,各级政府的政策与行动更加坚定了他的信心。

2012年10月,吴政阳的米喜医+(上海米喜网络科技有限公司)于上海成立,“米喜医+是一个基层医疗创新服务提供商,通过帮助社区家庭医生提高工作效率,更轻松完成政府安排的各项工作,减轻负担;同时还通过满足居民增值服务,来增加医生的市场化收入,对主动服务进行奖励,提高医生的服务动力。”吴政阳如此介绍他的创业计划。

banner5.jpg

   

三重尊重打开市场

2012年,互联网医疗行业的注意力还聚焦在挂号等方面,而将重点放在家庭医生上的米喜并不受市场重视,公司的发展也比较缓慢。吴政阳坦言,米喜发展最初的挑战来自于创新模式不被理解,可获得的支持非常有限,因此自己需要具备良好的公司管控能力来帮助企业活下去、走出来,为此给自己定好了“三个尊重”铁律:

一是尊重监管部门的职责诉求和价值需求,不能挑战行业的监管安全。

二是尊重院方的观感,不能做抢资源、分蛋糕的投机生意。

三是尊重医生和居民的实际、落地的利益诉求,让产品本身产生价值,真正满足医生和居民的实际需求。

banner6.jpg

    

他们在实践中,协同卫计委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专科医院,形成“一个一致、两个配套、三个互补”的“政府-医院-医生-居民”四方受益的协作关系,消除了政策风险和推广阻力。从上海社区街道开始试点论证发展到全区业务,再到上海全市业务,当前已发展至以北上广为中心的十余个城市。通过预判、评估、咨询、修正逐步化解企业发展中的问题,吴政阳让米喜波澜不惊地向前发展。

随着我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的推进,更多的投资人、创业者,更多的政策和市场的反馈,都让家庭医生市场的关注度越来越高,米喜于2014年7月完成天使投资,投资金额500万元,投资机构来自奥力锋和合力资本;2016年4月,“米喜”获得了A轮融资,由经纬中国领投,尚势资本和深创投跟投,融资金额数千万人民币;2017年2月,A+轮融资基本完成,达数千万人民币。

“2017年是米喜第二阶段成长开局之年。”吴政阳对于企业充满信心,今年有望实现“医+”在50个大中型城市全面上线,5万名家庭医生注册使用,达到2000万用户。而他们的产品会完成家庭医生单病种管理服务三大类35项服务内容的SOP制定,让家庭医生更轻松地实现稳定高质量的服务,让居民得到满意的家庭医疗服务。